• homeHome
  • 【研究介绍】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思考科学技术应有之路

【研究介绍】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思考科学技术应有之路

泽井 努 副教授

对最尖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期望与担忧进行简单明了的梳理,
以生命伦理学的视角描绘科学技术的未来——这就是我的代表作

人类的生命从何时开始?

 近年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人类究竟可以在探索生命领域的道路上走多远?我尝试厘清尖端科学和技术所引发的各种伦理问题,并探讨理想的研究开发方法。
 生命伦理学的建立基于诸多背景之上。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受精婴儿在英国诞生,成为了科学和医学不得不面对生命伦理学的催化剂之一。在用精子和卵子进行体外受精的胚胎是否可以用作肥料这一问题上,英国科学家们出现了分歧。针对这种情况,哲学、伦理学、医学和法学等领域的专家们就胚胎的处理问题展开了讨论。最终,基于受精后14天以内的胚胎有可能变成双胞胎,因此不会伤害到具有既定身份的特定个体,且胚胎没有任何疼痛感觉器官这一理由,专家们提出了允许研究使用受精后14天以内胚胎的原则。这一规则被称为“14日原则”,自此成为当今胚胎研究的伦理基础,包括日本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这一原则。

从“回应”到“创造”——生物伦理学不断演变的角色。

 正如“14日原则”的确立过程一样,迄今为止有关生命伦理学的讨论,都是针对每项新出现的科学技术而展开的。然而,各国之间关于生命伦理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部分研究人员迫于研究开发所受的伦理与规章制度的限制,会选择离开规章制度较为严格的国家,转移到规章制度较为宽松的国家继续研究。诸如此类问题,一直在研究发展道路上饱受诟病。基于上述情况,RRI(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的研发理念备受关注。这一理念尝试从人类理想的社会蓝图出发,从研究起步阶段就开始讨论“应该如何开展研究开发”这一问题,注重对理想的社会图景及价值观的思考。因此,成为学术界和社会连接与对话的枢纽,为创造未来发挥作用,是未来世界对生命伦理学的要求。
 此外,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对生命根源进行深入探索的学科,有时其所传播的部分不恰当的信息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焦虑,从而阻碍研究活动进展。生命伦理学在展望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之际,不仅要考虑社会的意见,更要承担起面向社会的说明责任,才能实现研究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我也将通过科学沟通交流等手段,努力为建立一个全社会共同思考科学技术应有之路的机制而努力。

广岛大学研究人员总览(泽井 努 副教授)

个人简历 Tsutomu Sawai

  • 人间社会科学研究生院人间综合科学课程所属。
     
  • 专攻伦理学,近年来针对尖端科学技术所面临的生命伦理问题,展开了打破文理科桎梏跨学科研究。
广岛大学宣传杂志《HU-plus》第22卷(2023年8月刊) 有用的知识(p12-13)

〈其他特辑〉

  • 校长对话
    俳句诗人/散文家 夏井 伊月 × 广岛大学校长 越智光夫
    “用俳句磨炼与人交流的能力。让文字之风吹进生命,让人生之树硕果累累”。
     
  • 特辑
    法律思想改变社会
     
  • AERA记录下的、研究者的真实貌
    久保 达彦 教授(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科)
     
【咨询方式】

广岛大学宣传室

Email: koho*office. hiroshima-u.ac.jp (来信时请将*置换为半角@)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