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作野(藤田)真理子 教授 (研究生院综合科学学科教授,可及性中心主任)

为了实现和谐社会  −将多样性理解培育的知识和创造力从大学推广到社会−

采访了研究生院综合科学学科  文明科学部门  教授 可及性中心主任 作野(藤田)真理子(Sano(Fujita) Mariko)教授

(2009.1.15 校长办公室宣传小组)

简介  

佐野教授从2000年开始参与广岛大学的残疾学生就学支援。当时,残疾学生希望上大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没有帮助残疾学生学习的机构,一般都是教职员工个人帮助当事人。本校虽然有委员会,但没有专门的支援系统。教授从制定规则开始,构建了从入学前到毕业进行支援的系统,为建立全校支援体制而奔走。实现了设立就学支援基地的志愿者活动室(2000年度至2007年度),作为主任全面负责企划,立案和运营全部活动。2008年度就任新设立的全校机构可及性中心的第一任主任。并且因迄今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本校支援残疾学生工作被评为国内顶级水平作出的贡献,于2008年11月,获得了第7届(2008年度)校长表彰。      

第7届(2008年度)校长表彰  纪念奖状

全校支援体制的建立之前

广岛大学的残疾学生支援的举措从2000年开始。刚开始时,既没有制度,也没有经验。教授说,“残疾学生入学后,周围的人努力帮助他们,但是这种帮助也仅限于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
后来发生了感受到这样的支援体制的局限性的事情。全盲学生和重度听力障碍的学生同时入学,并且同时选修了好几门相同的课程。就是说要对完全不同残疾的学生上课,当时,残疾学生就学支援委员会成员的佐野教授他们,整天为这事忙得焦头烂额。
教授回顾当时情况说,“上学期的课,每天都是现炒现卖”,“为了要满足所有学生,教师们相互合作准备教材,还向任课老师介绍情况,希望给予帮助。但是经常发生联系失误而产生差错,亲身体会到了因为没有支援系统会发生这么多的问题”。
强力感受到问题后,教授在上学期结束后,列出了这半年来做的工作,制定了应对流程。学生在大学1年内,根据学期安排,每年以相同的周期运作。教授认为,只要应对流程确定,按照这个周期,就可以事先掌握什么时候准备什么。这样就能使支援系统化。同时为了与其他教职员工一起,解决校内应对措施的差距,设立了由全校院系的委员组成的委员会,设立了支援基地的志愿者活动室,构建了全校性的支援体制。

根据应对流程制作的“PDCA周期型 残疾学生就学支援”。这样就可以建立从入学前到毕业的整体就学支援体制。

教授说,广岛大学能够构建全校性支援体制是有特别理由的。广岛大学入学的全体学生,不管是什么学院的,都要在综合科学院接受教养教育。因此,为了对不同要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要求教师也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广岛大学有分别应对残疾学生的基础。

有效利用这个环境的全校性支援体制构建的举措,作为“高等教育的通用化設計:综合大学的残疾学生支援”,被文部科学省选为有特色的大学教育支援计划。

著作『高等教育的通用化設計』(最右边)等

残疾学生支援是现场工作

教授的主要专业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通过现场工作,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的学问。残疾学生支援看起来好像与专业毫无关系。但是,对左野教授来说,参与残疾学生支援就是“新的现场工作”。

教授说,“我从残疾学生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有一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与全盲学生一起走在校园里,不经意地说了句“夕阳真美啊”,但后来马上说,“对不起”,向学生作了道歉。但是这位学生却对教授说,“能说明一下怎样的美吗?对我来说不是看不见,只是看的方法不同”。文化人类学是了解多样性的学问。对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很正常的。教授好像从那位学生身上发现了自己的专业与残疾学生支援的共同点。
对教授来说,与各种残疾学生接触的日常工作就是能加深理解多样性的现场。教授的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对残疾学生来讲什么是最好的支援。

另外,文化人类学在考虑研究对象的人面临的问题时,就需要考察他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结构。教授在研究对残疾学生的全校性支援体制时也考虑了这个问题。教授主张,“全部学生当中,残疾学生只是一小部分。但是只是他们周围的人努力帮助他们是不够的。要真正地帮助他们,必须整个大学都行动起来”。要利用日本大学的特色的“院系自治”这个纵向结构建立支援体系,使支援系统扩大到整个大学。

在这富有多样性的环境,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能在支援残疾学生的举措中发挥作用,所以教授说,“搞人类学太好了”。据说日本的文化人类学往往有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倾向,但是教授通过支援残疾学生积累的经验,希望“把实践与理论能够结合的观点推广到文化人类学,为专业的发展作贡献”。

※ 现场工作:对某个调查对象进行学术研究时,去该研究有关的场所(现场),直接观察该对象,询问有关当事人,作问卷调查,并采用当地的史料和资料,作出学术上客观成果的调查方法(摘自Wikipedia

教育和人才培养 − 谁都可能成为某人的支援者

广岛大学的残疾学生支援并没有仅停留在支援体制的构建上。

2001年度,佐野教授他们开始开设残疾学生支援的课程,培养支援者。学生们在课堂上加深支援残疾人的知识,在实习中掌握支援技术。在实习中,实际参与支援残疾学生的就学。通过开设残疾学生支援课程,学生们可以学习和实践高质量的支援技术,可以形成接受有组织的支援的环境。有意思的是,残疾学生都选修了这门课程。教授说,“这表明他们希望掌握弥补自身残疾的技术的同时,还希望帮助其他残疾学生”。“并不停留在接受帮助,还希望成为帮助人的人”。

在这前题下,2006年度,佐野教授他们与微软公司合作,开始了“可及性带头人(※)培养计划”这一人才培养项目。选修形成体系的课程科目,获得学分,考试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可及性带头人”资格。教授希望,“社会不仅存在残疾,还充满多样性。希望毕业后能有效利用大学学到的知识,成为协调多样需求和可及性的人才”。

※可及性带头人:不管有无残疾或身体健康状况,不分年龄、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创建“人人都能享受信息、服务、产品和环境的便利性的富裕的社会”的人才

可及性带头人培养计划的详细内容(该链接为日语页面)

向广岛大学学生宣传可及性带头人

从大学到社会

去年9月,文部科学省的教育GP“高质量的大学教育推进计划”中,通过了“可及性带头人培养计划 − 为了和谐社会  培养多样性理解培育的灵活的知识和创造力 −”。

教授计划在该计划中,将迄今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向研究生和教职员工开放。并且在公司实习和进修方面,与高中等中等教育,其他大学,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将实习场所推广到社会,最后公开计划本身,成为向社会公开的计划。

“希望实现对任何人都和谐的社会”

教授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普及可及性的社会”。日本的可及性水平与国外相比还远远不够。教授热烈地说道,“可及性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我想把这种想法在日本扎下根来。尽管现在生活上一点问题也没有,但老了,以及生病后身体就会发生变化,在人生的过程中,一切都在变化。需要不管谁在任何情况都能享受可及性。我希望实现对任何人都和谐的社会”。

希望实现对任何人都和谐的社会”

      
后记 

采访后,在佐野教授任主任的可及性中心拍了照片。中心不分有无残疾,是学生们休息的场所。佐野教授爽朗地笑道,“就像一个工作室”。这里也是教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的场所吧。教授在采访中说,“必须使教育,研究与实践这三个齿轮永远一起运转”,使我感受到教授始终将自己放在这3个齿轮的连接点上。(M)


up